這個理論很棒,但它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作?

 

我們可以在網路、報紙和雜誌中找到許多與產能與生產力相關的文章與報告。但你如何將產能與你的員工直接連接起來呢?他們的工作需要被計量嗎?如果要的話,這對於公司的整體產能而言是否有貢獻呢?這會讓你擁有一個更好的團隊嗎?我們決定要問問位於斯洛伐克的客戶們,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以及這如何帶給他們幫助。

  1. 你們是否會計量公司內個人的產能?了解每個人的產能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2. 在沒有計量產能的地方你是否遇到任何情況,這其中的差別為何?

© L. Pazderová

姓名:Mgr. Ľudmila Pazderová
職位:人力資源經理
公司:CDCP SR a.s. Slovakia

他們通過統計曲線衡量個人產能,這會影響公司既定目標和生產的實現情況。每個員工在他的工作中都有一個描述,其中直接定義了工作的最終結果。管理層為部門以及整個公司製定目標和標準,並通過圖表中的關鍵指標定期監控其實現情況。

  1. 最大的好處在於管理階層能夠針對效率的波動作出立即回應並採取彈性措施。但還有其他的好處:
    ■ 清楚地了解工作上的產品與員工狀態是提高或下降。這提前顯示公司是在擴展、停滯還是縮減。
    ■ 直接與獎勵系統連結,這大大地影響著動機。
    ■ 更好地衡量有效性,即結果是否與工作分配的工作量相符,以及工作量是否與設定的要求相符。
    ■ 任何理智的人都喜歡自我激勵。
    ■ 結果(統計數據、圖表)的視覺量化就像一個盾牌,員工在與上級討論他的產能時可以將其用作論據。 沒有假設,只有事實。
  2. 沒錯,我們可以看到差異。就像是開著一台沒有儀表板的車子一樣。有可能,但你不知道引擎是否過熱,或者是否有足夠的汽油,或者是否保持在限速範圍內。以前,我們在流程中辨別弱點和強項時遇到了問題。我們無法迅速且有效地做決定,我們難以從長期的損失中恢復。在實施了包括產能測量在內的多項重要決策後,我們展現了超過5年的利潤並進入了良好的狀況。

 

© M. Holenda

姓名:Ing. Martin Holenda
職位:執行長
公司:Proreco, Slovakia

他們藉由將個人統計數據分配給每個員工來衡量公司的個人產能。

  1. 主要的好處是我們有員工、部門和整個公司生產的實際數據,可以準確判斷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況。因為有了這些統計曲線,我們得以掌控我們的公司。另一個好處是,當我們想要激勵或獎勵我們的員工時,薪資的一部分與他們的個人統計數據有關,因此與實際生產有關。
  2.  在我們實施統計曲線之前,情況有點不受限制。我們是根據猜測而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決定。當然,我們有生產數據,但只有整體數據,主要是我們自己的生產、會計或銷售記錄。確定趨勢很費力,因為我們必須從各個來源獲取資訊,對其進行處理和評估。現在我們可以更快找出趨勢,且數據很容易獲得,因此可以更快地做出決策。

 

© L. Antalikova Archive

姓名:Lucia Antalikova
職位:老闆
公司:ANT, Slovakia

他們是一家貿易公司,因此銷售中的產量很容易計量。如果整體產能沒有達到目標,他們可以立即看到哪個員工無法達到他的目標,並導致整個公司的進度落後。

  1. 了解個人產能的最大好處是讓我能夠知道這個員工是否能做好他的工作。知道這個人對公司而言是有貢獻的還是負擔。許多時候,這個人是因為產能被錄取的,因此公司需要監控對這個人的投資。我們會監控資本市場/股票市場的投資收入,為什麼我們對員工做一樣的事呢?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是否是資產,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監控他的潛力。在我們公司,我們對生產有天然的壓力,因為在一家小公司,每個職位都緊隨其後,當一個人延遲交付他或她的產品時,人們就會互相「追逐」。
  2. 我們計量個人的產能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我個人已經不記得我們沒有計量的那些日子。我可以想像有些公司沒有這樣做,也可以想像在比較大的公司裡面,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計量每個人的產能。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帶來兩種影響——要嘛不是一個人沒有能力處理他的工作且沒有人發現,就是有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因為沒有人計量他的產能,所以他忽略了自己的產能是多還是少。不去計量產能可能會讓有生產力的人感到沮喪,但對那些沒有生產力的人來說可能很便利。我們穩扎穩打的方式是已經開始計量每個人的產能,延伸到團隊與整個公司。我們的獎勵方式也是根據產能來進行的。